大學的時候加入及人,一個服務性社團.
後來當上團長,雖然是原來的團長人選-爺慎重考慮後決定不接,我才臨陣受令.
當年滿腔熱誠,(另一個說法是看起來很閒......)可是顯得不聰明穩重,所以我是第二人選.
團長任內,不如意的事情很多,一些甘苦包含差點招不到學弟妹倒社的經歷,只有一路走過來的幾個夥伴能切身體會.
事過境遷,但有些感受,卻一直在之後類似的情境裡重複出現.
像今天討論實務報告,我專心的聽完每個組員的報告,認真去想明天上台,他們可能會有什麼問題,底下的老師同學可能會想到什麼疑問,直接提出建議,修改,定稿.事情可以這麼簡單,但我老不是滋味.
為什麼只有我提出建議?
其他人都沒有其他想法?
最後覺得,是不是整個討論的過程中,只有我會在意其他組員的部份?
尤其是有組員在de時,其他人要是走來走去,背後聊天,不好的情緒就會一直擴張.
整個討論結束,散會,我沒提出這些疑問,自己吃食下來.
在意的東西,看起來像是對成果的要求,其實不是.
只是也許別人眼裡我看起來就是這樣,我的錯,真正表達出自己在意的部分,也許用更輕鬆詼諧的語氣,對我來說還在練習階段.
再者,在意的東西也難以用語言文字精確形容,可能是熱衷,向心力,認同感,歸屬感......
論結果,那些情緒都是多餘的,事情有人做就好,不見得每個人都要做.只要各司其職,有效率,所謂的溝通協調,也許也不需要面對面,網路或一些機制就可以解決一切,但那一直不是我要的.
論過程,我真的很希望得到多一點意見,而不是只有我一個人的意見,團體的決定也許是妥協解不是最佳解,但我們是一個team不是嗎?
伶升曾經待及人一陣子,後來離開了,她寫過一封建議信給我,在我企圖挽留她的時候.
內容大概說明她離開的原因,其中一個便是不習慣及人的開會文化,開會1小時,或許50分鐘都在喇咧.她還建議了一些辦法來提升社團開會效率.
她說得有理,但我只採納了一半,因為除了效率,我覺得有些東西更重要.
後來開會,其實都在當時現況與她的建議中找出一個平衡,有效率,也有我想要的,只是我想失敗了吧,多數時候我被認為是個不果決的領導者,甚至,我成了某些夥伴口中爺的傀儡,因為最常採納的,是爺的意見.
我沒後悔,重來一次,我還是會試圖那麼做,之所以失敗,我想是我不希望作為一個獨斷領導者時,雖然放下身段讓自己與底下的人平行,卻沒有刺激他們表達意見的魅力,以致於未能讓共事的人體會到我的想法,而慣例式的期望上位者直接給指令.
只是那樣的魅力,該怎麼擁有呢?
多數個我貢獻自己意見的時候,對身處的團體不能如己所願,和對自己缺乏那種魅力感到遺憾.
那不是重點吧......我在意的東西,人雖然是群居動物,到底還是個體,不是群體.
過分奢求人與人之間情感的連結,反倒使我變得更格格不入.
- May 03 Wed 2006 23:20
在意的東西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