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0-20法則能解釋我的一些行為.
我很容易去擔心一些事情,由過去經驗得知,百分之二十值得我去思慮,而百分之八十,是杞人憂天.[註一]
比如說:
一堆人在用功而自己並不這麼做時,擔心趕不上別人而失去競爭力.
獲得別人的期許與讚賞時,擔心自己其實沒有那麼好.
出遊前猶豫該不該帶著那台大相機,擔心它的體積和我的攝影慾在其他人看來顯得突兀.
跟朋友聚會,擔心冷場之類.
擔心的共通點是在意別人.
越是在意別人的眼光和舉動,越容易落入那愚蠢的百分之八十.
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節奏,你可能是輕快的流行樂,簡簡單單但不失細膩,他可能是氣勢磅礡的交響曲,百家爭鳴而不甘平凡,刻意模仿別人的作息步調,那生活真是一場災難性的演奏.
不適當的自我期許導致不必要的挫折失落,多數苦悶源自如此,某日望雨自嘆,困住自己的其實不是雨,就是陷入了這種多餘的苦悶情緒.[註二]
如果我們不必做著同樣的事(沒有比較),或者每個人的行徑各異其趣,那麼,追隨自己的演歌節奏實在自然得不值一談.
但情況若恰好相反,一股從眾的念頭會油然而生,可能是被需要,被認同的心理作祟,或者其他我們無法感知的潛在意識,迫使人喪失忠於自己的勇氣.
話說回來,忠於自己跟改變自己又是另一場角力戰,如果不再在意別人,不犯擔心過頭的毛病,全照著自己節奏走,我會比較開心,但那真的很不健康!(善於拖延的人較能體會)
註一:
80-20法則可以有不同的解釋.
業者百分之八十的利潤由百分之二十的顧客創造,告訴業者該做市場區隔找出核心顧客.這是典型"百分之八十的結果,來自百分之二十的原因".
我還聽過一種:企業家花了百分之八十的時間處理例行公事,而百分之二十的時間則用來處理棘手和突發的狀況.
所以授權有其必要,企業家的時間好像比較貴,不該浪費在重現性事務上,殺雞不用牛刀.
後者單純的把某個分析主體(企業家的時間)分成不等的兩部份,前者除了比例切割,還涉及不同的主體(業者,顧客),不同的時間特性(前因後果).
就構面維度來說,後者比較沒有學問,那是我補習時一個教管理學的胖子陳弘教的,上他的課一度讓我覺得管理學是門包裝精緻的虎爛學科.
我想寫的是自己的毛病,我可以簡單的用口語說,這個毛病"八成是......"
不過"八成是"太沒有學問了,因此我想嘗試用陳弘虎爛學的80-20法則包裝一下.
用專業的術語但說穿了根本沒有學問的話,去矯飾沒有學問的本質,是一種常見的現象.
註二:見戰國時期.
- May 20 Sat 2006 13:20
80-20法則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